銳評
要聞
視聽
圖說
熱線
部門
商城
縣域
讀報

您的位置:首頁>要聞 > 深度 >

“菜籃子”與“錢袋子”里的創(chuàng)富經

——耿店村蔬菜產業(yè)發(fā)展路徑探尋
來源:聊城日報  2023-04-21 17:35:34
A+A-
分享

  ■ 本報記者 王軍豪

  本報通訊員 鄭兆雷

  4月19日一早,旭日初升,耿店村也熱鬧起來。

  蔬菜大棚里,村民忙著打理、采摘青椒、西紅柿等蔬菜;村主干道上,一輛輛三輪車滿載著各種蔬菜駛進交易市場;交易市場里,操著南腔北調的各地客商和蔬菜經紀人忙著“驗貨”;預制菜生產車間里,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地運行……

  在聊城市,乃至整個山東省,提起大棚蔬菜種植,耿店村可謂赫赫有名。

  這個在上世紀80年代因交通不便、產業(yè)匱乏導致人口流失嚴重、村莊空心化、種地找不到人的小鄉(xiāng)村,自1996年建起第一座蔬菜大棚,經過20余年的發(fā)展,徹底擺脫了發(fā)展困境。

  建起合作社

  產業(yè)發(fā)展增動能

  村民耿付達將4筐青椒交到市場質檢處,通過農殘檢驗后,過磅、分裝,這些青椒便被裝進貼著“耿店”商標的貨箱內。兩個小時后,它們將被擺放在鄰近商超的貨架上,中午即可端上當地市民的餐桌。

  耿付達說:“以往,我們自己種菜自己賣,價格得聽收菜老板的?,F在加入了合作社,也有了自己的商標,蔬菜價格有了保障。”

  耿付達所說的合作社,是指耿店村黨支部領辦的綠冠果蔬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。提起成立合作社的初衷,村黨支部書記耿遵珠頗為感慨:“以前菜販子來收菜,村民得賠著笑臉,稍微爭執(zhí)幾句人家就不收了,我們就得拉著菜跑到鄰村去零賣。”

  耿遵珠是土生土長的耿店人,看著鄉(xiāng)親們一年到頭辛勤勞作,汗珠子摔八瓣兒卻掙不著幾個錢,心里十分著急,下決心要改變被動等收菜的狀況。

  經過多方考察,耿遵珠提出了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想法,在與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討論后,耿店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,改變“各自為戰(zhàn)”的舊做法,深耕蔬菜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思路得到了全體村民的支持。2008年,綠冠果蔬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正式成立,村民紛紛以土地或資金入股,合作社通過規(guī)模化、標準化種植運營,有效規(guī)避了分散經營潛在的種種風險,還讓農戶獲得了土地流轉費、入股分紅、工資收益,邁出了“資源變資產、資金變股金、農民變股民”抱團發(fā)展的第一步。

  “我種了十幾年辣椒,原來一畝地就產15000多斤,經過專家講解管護技術,現在一畝地產量能到20000斤。”村民耿法軍說。

  和耿法軍一樣,耿店村的村民真切感受到了合作社成立之后的變化。

  蔬菜種植是耿店村的傳統(tǒng)產業(yè),但是很多年一直都重復種老品種,抗病害能力弱且產量低。為此,合作社從壽光先后引進了多個高產優(yōu)質蔬菜新品種。為了種好這些新品種,合作社又聘請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為村民進行實地培訓,從整體上提高了耿店村蔬菜種植水平。

  “新品種不僅產量高,品質更好,不少批發(fā)市場和商超找上門與村里合作。”耿遵珠說。

  高品質蔬菜為耿店村增加了發(fā)展的底氣,村里先后注冊了“耿店”“棚二代”“茌星”等商標。 耿遵珠介紹,貼上耿店村商標的蔬菜要先通過村內的產品標準自檢,運送到交易市場后還要接受專業(yè)機構的復檢,然后才能進入商超銷售。

  目前,耿店村合作社已經發(fā)展社員300多戶,帶動周邊村500余農戶共同發(fā)展大棚蔬菜種植,實現銷售收入3800多萬元,社員年人均增收4000多元。

  智慧農業(yè)

  種菜更有科技范兒

  在耿店村蔬菜產業(yè)示范園的玻璃溫室大棚內,西紅柿秧苗能長到12米。在這里,西紅柿種植不用土壤,椰糠成為其生長基質。智能數控設備根據蔬菜生長情況,結合陽光、溫度、濕度,持續(xù)不斷地將營養(yǎng)液注入基質內,為植物生長提供水分和營養(yǎng)。種植也不受季節(jié)、氣候影響,隨時播種,半年會有很多茬,采摘期達半年,畝產量更是超過3萬斤。

  在科技支撐下,耿店村4個玻璃溫室大棚和34個雙模雙面日光溫室里的西紅柿、水果黃瓜、辣椒等蔬菜已實現了規(guī)?;a。

  目前正是蔬菜采摘期,占地20畝的溫室里卻只有五六個人在忙碌。耿遵珠說:“種植過程都是靠大數據和電腦來管理,通過24小時監(jiān)控作物生長數據,測算后進行精準施肥,不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,還能避免土壤板結化。”

  在耿遵珠看來,以往種地靠天吃飯,現在種棚向科技要效益。他進一步解釋說:“玻璃溫室大棚的西紅柿畝產是露天種植的5倍,每斤的價格更是能高上0.5元,增收是看得見摸得著的。”

  蔬菜產業(yè)示范園的玻璃溫室大棚是耿店村探索智慧農業(yè)的有益嘗試,為了帶動更多村民依靠科技的力量發(fā)展蔬菜產業(yè),合作社實行統(tǒng)一種苗供應、統(tǒng)一管理指導、統(tǒng)一化肥農藥、統(tǒng)一技術培訓、統(tǒng)一品牌銷售的保姆式服務。

  按下開關,自動卷簾機緩緩將大棚上的保溫棉被卷起;軌道鋪在大棚里,百十斤蔬菜一個人拉起就走;滴灌設備鋪到每棵秧苗的根部,節(jié)水又省力……村民耿付建說:“這是我們村種大棚的標配。”

  村民眼中的“標配”其實是合作社在多年發(fā)展中總結經驗、加強精細化管理提質增效的體現。

  “我家一共有11個大棚,借助科技種田的手段,只需要十來個人就能管得過來,一年收入超過60萬元。”耿付建說。

  在耿店村,農戶自種大棚與合作社托管大棚、蔬菜產業(yè)示范園共同構成了當地蔬菜大棚產業(yè)發(fā)展的格局,未來這里將成為集智能化生產、自動包裝物流、高科技農業(yè)展示、農業(yè)科技培訓與推廣等于一體的現代化農業(yè)科技示范園。

  耿遵珠說:“我一直有一個夢想,那就是讓村民的高標準大棚都建成示范園,鼠標一點,啥都不用管。那時候大家可以騰出更多精力在黃土地上再干一番大事業(yè),過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。”

  延長產業(yè)鏈

  提升附加值

  育苗床上,空中噴灌設備在軌道上滑過,細細的水珠均勻地灑落在秧苗上。

  距離育苗室不遠處的冷鏈物流加工車間內,預制菜生產線正在有序運轉。

  從智能化育苗場、試驗種植基地,到蔬菜大棚、專業(yè)合作社,再到蔬菜批發(fā)市場、預制菜加工,耿店村打造了一條完整的蔬菜產業(yè)鏈條。

  2022年,耿店村合作社搶抓預制菜發(fā)展機遇,投資近1500萬元建設兩條年加工蔬菜量達3萬噸的預制菜生產線,這些預制菜通過冷鏈物流平臺和蔬菜交易市場銷售,變“菜籃子”為“菜盤子”。

  “我們算過一筆賬,通過建市場、應用新技術,再到預制菜等舉措,每畝蔬菜能多賣5000元。”耿遵珠說。

  以市場端為導向,耿店村圍繞蔬菜種植的全產業(yè)鏈模式發(fā)揮了聯(lián)農帶農富農作用。

  “出了大棚進市場”,如今,耿店村的菜農們很忙碌。耿店大集、蔬菜交易市場里人頭攢動,作為十里八鄉(xiāng)最熱鬧的集市,這條南北大街長600米、寬30米,匯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收菜客商以及蔬菜經紀人,盡管有南腔北調各種口音,但主角始終是耿店村的菜農,他們手中的新鮮蔬菜和預制菜,按標準劃分產品等級,明碼標價。“在家門口就能賣上好價錢”,曾經做夢都不敢想的日子早已成為現實。

  夕陽西下,熱鬧了一天的耿店村沒有平靜下來,菜農們又干起了“新農活”。

  “螺絲椒肉質鮮美,能做調味料,也能做菜吃,是地道的耿店特產,愛吃辣的朋友們趕緊下單了。”曹有忠和妻子吃完晚飯便打開手機直播帶貨。

  2018年起,村里的年輕人瞄準了電商直播這一新型銷售模式,開始嘗試直播帶貨。通過直播帶貨,每戶村民每年又能多掙好幾千元錢。

  “用產品說話,靠雙手賺錢”,在耿店村村民的心中,這樣的日子過得很踏實。

【編輯:顧楊洋】
相關推薦


網友評論
關于我們 | 廣告服務 | 版權聲明 | 聯(lián)系我們 | 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

聊城新聞網 2006-2023 版權所有 聊城日報社/聊城市政府新聞辦公室 聯(lián)合主辦
互聯(lián)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7120180030 魯ICP備09083931號 魯公網安備 37150202000134號
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(jié)目許可證115330086 廣播電視節(jié)目制作經營許可證(魯)字第720號
本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:18663509279 舉報郵箱:lcxw@lcxw.cn